滤池反冲洗常见误区
在滤池反冲洗过程中,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,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滤池运行效率降低、设备损坏或出水水质不达标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及正确做法:
1. 反冲洗强度设置不当
-
误区:反冲洗强度过大或过小。
-
过大:容易造成滤料跑失,损坏配水装置。
-
过小:不能将滤层中的杂质反洗干净,导致滤料颗粒相互粘接,影响过滤效果。
-
正确做法:
-
根据滤料类型和进水水质,合理设置反冲洗强度。例如,单层粗砂级配滤料的反冲洗强度为12-15 L/(m²·s),双层煤、砂级配滤料的反冲洗强度为13-16 L/(m²·s)。
2. 反冲洗时间设置不当
-
误区:反冲洗时间过短或过长。
-
过短:不能彻底清洗滤层中的杂质,影响过滤效果。
-
过长:浪费水资源,增加运行成本。
-
正确做法:
-
合理设置反冲洗时间,确保足够长的时间以完成彻底清洗。例如,气冲阶段3-5分钟,气水混冲阶段8-10分钟,水冲阶段3-5分钟。
3. 反冲洗频率设置不当
-
误区:反冲洗频率过高或过低。
-
过高:增加运行成本和设备磨损。
-
过低:滤层中的杂质积累过多,影响过滤效果。
-
正确做法:
-
根据进水水质和滤池运行状态,合理设置反冲洗频率。例如,当水头损失达到1.5-2.0米或出水悬浮物浓度超过10 mg/L时,应启动反冲洗。
4. 反冲洗过程中阀门操作不当
-
误区:阀门开启和关闭顺序错误。
-
错误顺序:可能导致滤池内压力变化过大,损坏设备或影响反冲洗效果。
-
正确做法:
-
按照正确的顺序操作阀门。例如,反冲洗前先关闭进水阀,再打开排污阀和气冲阀,启动鼓风机进行气冲。气冲结束后,再进入气水混冲和水冲阶段。
5. 忽视反冲洗后的处理
-
误区:反冲洗结束后不进行必要的处理。
-
不处理:可能导致滤池内残留杂质,影响下次过滤效果。
-
正确做法:
-
反冲洗结束后,应开启排污阀门,排放清洗产生的废水,并确认排放水质符合环保标准。同时,检查滤池的水头损失和运行时间,确保滤池恢复正常运行。
6. 忽视滤池的日常维护
-
误区:不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。
-
不维护:可能导致滤池内藻类生长、滤料损失或配水系统堵塞。
-
正确做法:
-
定期检查滤池的运行状态,清理滤池表面的沉积物,更换损坏的密封件和滤头。每年进行一次水头损失及液位探头的校准,每隔3个月测量砂层深度,及时补充滤砂。
通过避免这些常见误区,可以确保滤池的高效运行,延长设备寿命,提高出水水质。
编辑整理:天尼威环保。电话/微信:15261590666